許丹麗簡單吃了幾口她的炒粉午餐,然後把餐盒蓋上了。 她知道,她要留一些食物給家人。
「我吃的不多,」許丹麗說。她來自中國,和先生,婆婆,以及兩個幼子生活在華埠(唐人街)一個小小的房間裡。 「但是我喜歡這份餐,食材比較豐富。」
在舊金山,像許丹麗這樣的散房(SRO)居民成千上萬,他們都居住在共用廚房和洗手間的住房內,而疫情的到來也讓他們的食物短缺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尤其是現在變種病毒Omicron肆虐,使用公共廚房對她和她的家人而言有很大風險,但是每天都在外吃飯消費更加是一個不可想像的經濟負擔。
自疫情開始以來,多個免費餐項目在華埠實施,力圖解決飢餓問題同時也減少散房居民使用公共廚房的頻率。 許丹麗的那份新鮮炒好的午餐,就是源自於其中一個免費餐項目——由華協中心在疫情初期啟動的「Feed + Fuel」(疫境送暖,燃亮華埠)項目。 許多其他免費餐項目已經結束,但是「Feed + Fuel」還在進行中。
「舊金山華人移民社區中,一直存在飢餓問題,」華協中心行政主任楊重賢表示。 「(對食物的)需求就在那裡,而且每次都超過供給量。」
這個疫情期間的免費餐食項目旨在連接低收入的居民和掙扎求存的華埠餐廳。項目也廣受讚譽,被指在危機中凝聚社區。 支付餐食費用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社會福利機構捐贈,公眾募捐,以及政府撥款——包括市議會在2021年撥款190萬元專門提供給華埠餐飲業。 參與項目的餐廳,大概每製作一份餐食可以獲得10至12元的營收。通常每週的餐食訂單都會超過百份。
華埠一家越南餐廳Pho Vung Tau的經理Mei Chen表示,這個項目在營業艱難時帶來了不少生意。對於經營困難的餐廳而言,數百份的餐食訂單就等於數千元的營業收入。 「在疫情之前,打個比方我們會有十個遊客來吃,但是現在我們只有一個,」她說。
目前Feed + Fuel是數個服務華埠區域的項目之一。 非盈利機構像是安老自助處,安樂居和Meals on Wheels都有在該區域運營免費餐項目支援弱勢社區。 舊金山-馬連縣食物銀行(San Francisco-Marin Food Bank)同樣每週在華埠都有食物派送活動。 此前2020年州府的「大盤送餐」項目就是長者提供每日餐食。 但是該項目已經結束。
舊金山-馬連縣食物銀行的臨時傳播經理維爾納(Pam Wellner)向The Standard表示,在華埠的食物項目「有更多民眾參與」,同時「華埠即周邊地區的居民正在經歷食物短缺的問題。」 她在一份聲明中說「自疫情以來,獲得我們提供食物的民眾數量幾乎翻了一倍,」從原本的3萬2000戶家庭到現在的5萬戶家庭。
迄今為止,Feed + Fuel的三個階段共計已經給華埠散房居民帶去了50萬份的餐食,大約100間華埠餐廳獲益。 另一個好處就是, 讓餐飲業能夠維持生計,也有助於減少華埠的失業問題。 一項華協中心所執行的調查顯示,40%的華埠散房居民從事餐飲業。
許丹麗的丈夫是舊金山機場的夜班清潔員,這份收入也是這個五口之家唯一的收入來源,還要支付1150元的散房租金。 這令他們符合Feed + Fuel的參與標準,每周有四份免費的餐食。 週三的早晨,許丹麗會從散房家裡走去餐廳,拿出餐票領取餐食。
但是一周四份餐食遠遠不夠,她偶爾還是要去公共廚房自己下廚。 如果她要自己做晚餐,她會在下午3時30分前完成所有烹飪,因為她知道隨後公共廚房會開始人多,感染新冠的風險就會變大。
「現在好危險,」許丹麗說。
編者按: The Standard初期獲得了Michael Moritz的資助,他也在2020年通過家族基金會Crankstart向Feed + Fuel項目捐錢。 Moritz不會參與The Standard每日新聞編輯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