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繁體中文

灣區物價飛漲 亞裔老人領取免費糧食求溫飽

灣區物價飛漲 亞裔老人領取免費糧食求溫飽

劉女士(Michelle Liu)1980年代初從中國廣東移民到舊金山時以為,她從此不會再挨餓。

然而,四十年過去了,她仍然難以負擔食物開銷。

和舊金山成千上萬個家庭一樣,劉女士每周到糧食銀行(Food Bank)領取一袋免費糧食,包括各種蔬菜、一盒雞蛋,有時會有一罐牛奶。

她說,她覺得很幸運,否則她不知道如何養活自己。

一名義工2022年10月10日為Portola區糧食銀行將一箱牛油果分裝成袋。 ︱Justin Katigbak攝影
Michelle Liu在糧食銀行服務時留影。 ︱Justin Katigbak攝影

65歲的劉女士對The Standard說:「現在什麼東西都貴, 我不得不想辦法省錢。」

在舊金山Portola區這個寒冷的10月清晨,亞裔長者明顯是這場免費糧食派發活動中最大的群體, 劉女士和其他亞裔移民參與者也到場幫忙分發食品。

舊金山馬連糧食銀行(San Francisco-Marin Food Bank)是舊金山主要的免費蔬果食品分發機構,最新數據顯示,他們62%的參與者是亞裔,其中許多都是老年人。

與舊金山馬連糧食銀行多有合作、在舊金山舉辦多場食物發放活動的YMCA告訴The Standard,他們服務相當多的亞裔民眾,尤其是不說英語的亞裔長者。

The Standard先前曾經報導,疫情爆發之後,華埠的免費糧食派發活動的參與人數激增。

長期從事食品分發和社會福利工作的曹先生(Les Tso)表示,受到「模範族裔」(Model Minority)刻板印象的影響,亞裔長者,尤其是不說英語的長者,經常被公眾和資源忽視。

「上學後學到所謂的模範族裔,然後了解到那是一種迷思。」曹先生說:「他們從來不談論老人家。」

曹先生表示,與已經搬到郊區的亞裔長者不同,舊金山的亞裔長者依賴糧食銀行過活,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購買足夠的糧食。

民眾將拿到的食品整理到手推車中。 本地糧食銀行的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參與者來自亞裔社區。 ︱Justin Katigbak攝影

儘管美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舊金山亞裔家庭的中位數收入有六位數,而且貧窮率也低於其他少數族裔。不過,在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有可觀數量的亞裔居民在溫飽中掙扎。 以年齡細分,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舊金山有超過1萬名年滿65歲的亞裔居民收入低於貧窮線。

觀察人士也指出,有關亞裔的社會調查經常「淡化社會不平等」對亞裔社區造成的影響。

例如,一些調查顯示,與其他人口群體相比,亞裔在疫情期間遭遇財務困難的比例較低。 然而,一篇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文章批評這些調查僅以英語或西班牙語透過電話進行,在取樣上明顯有一大缺口。

這篇發表在2021年3月的文章解釋說:「調查將英語程度較低的亞裔排除在外,諷刺的是,這些人可能都是貧窮、脆弱且最需要幫助的人。」

義工Florence Gong 2022年10月10日在舊金山糧食銀行分發哈密瓜。 本地糧食銀行的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免費食物發放的參與者來自亞裔社區。 ︱Justin Katigbak攝影

曹先生提到,有人對亞裔長者有一個刻板印象,那就是會把糧食銀行的免費糧食變賣獲取現金, 但他不認同這種看法,因為這麼做賺不到多少錢。 而且,糧食銀行的登記系統對每一位參與者能拿到多少糧食都有限額。

73歲的Sui Chi Lau最近在糧食銀行排隊領取糧食時告訴The Standard,免費蔬菜可以幫助她度過一周,但仍不足夠。

她說:「別人可以吃到遊水魚, 我只吃得起死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