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繁體中文

舊金山醫院緊缺病床 華人家庭奔波求醫

舊金山醫院緊缺病床 華人家庭奔波求醫

趙汝森(Ru Sen Zhao)經常花數個小時在公共交通上。他必須換乘多條不同的交通線路,只為了從舊金山華埠到德利市(Daly City)醫院照顧癱瘓的兒子。

長時間通勤加上在印刷公司工作,讓這位75歲、只會說中文的華裔移民生活充滿艱辛。

趙汝森說:「如果我的兒子能留在華埠的醫院,我只要走幾步路就可以去看他。」

趙汝森的兒子七年前中風後,多次進出舊金山不同的醫院,現在需要所謂的「亞急性護理」(sub-acute care)。根據加州醫療服務廳(Department of Health Care Services)的定義,亞急性護理是「為患有急性疾病、受傷或病況惡化的人提供的綜合住院護理」。

趙汝森出示癱瘓兒子的照片。 ︱Michaela Vatcheva攝影

然而,舊金山公立醫療系統完全沒有這類病床,更別說提供趙家需要的文化相關服務。 趙家別無選擇,只能把兒子轉往離家最近、設有亞急性護理病床的德利市西登醫院(Seton Hospital)。

數年前,舊金山的聖路克醫院(St. Luke’s Hospital)原本有一些亞急性護理病床,但已經被裁撤。 在全美,由於高成本、補償費低、規定複雜,使這類病房難以存續,許多醫療院所都採取了相同的做法。

儘管面臨挑戰,舊金山擁有百年歷史的東華醫院致力縮小舊金山亞急性護理這方面的不足。

東華醫院院長張建清表示,她的團隊已開始著手成立亞急性護理部門,但過程並不容易。

趙汝森(左)和東華醫院院長張建清(右)2022年9月14日在舊金山的合影。 ︱Michaela Vatcheva攝影

她坦承:「我們遇到一些困難,但我們正在與市府合作解決它們。」

14日上午,趙汝森、東華醫院高層和舊金山市議員馬兆明(Gordon Mar)一起參觀了醫院二樓,他們計劃將這個樓層的一部分改為有23張病床的亞急性護理區,如此一來,趙汝森的兒子就能住進來。

張建清表示,為了符合加州和聯邦的執照和認證規定,他們計劃加大廚房,並購買更多設備, 但她預估這個過程至少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

馬兆明稱,民眾「非常迫切」需要這些病床,特別是在舊金山長期療養院Laguna Honda Hospital即將關閉,必須把數百名病人轉移到其他地方之際。

馬兆明說:「這是一個十分令人害怕的情況。 作為一個城市,我們非常感謝東華醫院邁出這重要的一步。」

舊金山衛生局證實,當地公共醫療系統裡的確沒有任何亞急性護理病床或部門, 雖然位於Castro Street和Duboce Street的加州太平洋醫療中心戴維斯分院(Davies campus)有九張亞急性護理病床,但只提供給他們自己的病人,並不提供給仰賴公共醫療系統的病人。

趙汝森2022年9月14日在舊金山東華醫院留影。 ︱Michaela Vatcheva攝影

對趙汝森來說,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能離兒子近一點,最好近到他能每天去探望他。

趙汝森說:「我年紀愈來愈大了,如果我的兒子能待在東華醫院,對我們家人來說就太好不過。」